版权所有:圣桥教育 辽ICP备11005283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沈阳
新闻内容 News Details
在路上丨致第一教研全国教师
天小编分享一篇纪颖老师于2018年中秋节写下的文章《在路上ONWARD》,送给“第一教研”所有校长及老师们!
在路上
—— ONWARD ——
文 / 纪 颖
今天是9月24日中秋节,三天前,在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教学教研国际交流大会闭幕,今天最后一批外籍嘉宾也已经顺利返航安全到家,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松缓下来,但又感觉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此刻窗外晚霞正红,回想这一年,感到沉甸甸的丰盈,犹如手里的这杯红茶,乌润,温厚,浓醇,芬芳。
去年的今天,在结束了第二届SETRA大会后,我正踏上飞往伦敦的航班,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加上三个小时的大巴,我和重重的大行李箱,还有那颗对未知充满期待却又有些不安的心,终于到达剑桥。不是第一次踏入剑桥的美,但却是第一次以剑桥大学学生的身份走进这座800年的小镇。
(纪颖老师摄于剑桥)
我的课程专业是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School Improvement, 与单纯的授课型硕士不同,我所就读的MPhil是难度更大的研究型硕士,在主修教育领导力专业课程的同时,我需要辅修研究方法论的课程。英国的研究生课程大都是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个学期实际只有两个月左右,确切说是8-9周,在前两个学期我要完成大量文献资料和学术期刊的阅读,从而确定我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并在每个学期结束时各提交一篇6500字的学术论文,第三个学期则需要提交20,000字的毕业学术论文。
开学第一周,初入剑桥各种大牛教授课堂的新奇与期待很快就被每天课前长长的Reading List和研究方向庞杂的Lecture所吞噬。巨大的压力一分一秒的堆积,像冰山一样一层层挤压在胸口。情绪低落时告诉自己无论多难,也别弄丢了自己的勇气。开学第10天,我在朋友圈里给自己写下了到剑桥后的第一段话:从圣桥到剑桥,不只是地域的迁移,时区的差异,饮食的变化,多元的融入,节奏的调整,角色的转变,心态的归零,更是一段充满未知挑战但却有更多可能更多延伸的全新旅程!希望和我一样前行拼搏的你,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不负韶华,不枉梦想!
(纪颖老师摄于剑桥)
渐入轨道的我每天在教室与图书馆穿梭,慢慢习惯食堂“黑暗料理”的同时也开始慢慢感悟Paper中Lecture中不同的观点碰撞。我的世界也自然切换成两个模式:圣桥模式和剑桥模式。虽然不能像过去十年一样每天站在教室里和那些精彩少年一起求知成长,虽然不能像过去十年一样每周都和全体教师一起钻研教学,可是圣桥团队的每一丝每一寸都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的身体里。每次看到各校区发来的周总结,脑海里都会看到那些方块字后面的兢兢业业,那些数据变化后面的点点滴滴,那些挑灯夜战的备课,那些冰天雪地的宣传,那些每日早出晚归的同事,那些将圣桥抗在肩上的伙伴。感觉无论前行的路有多艰难,你们都用爱和执着与我一路相伴。生日那天,正好是到剑桥一个月。本想写些东西,可是由于要发给导师第一份论文的纲要,所以很晚了才从图书馆回来。骑车在行人寥寥的细细秋雨里,夜凉如水,突然想起了那首老歌“生日快乐”,认真地骑车,认真地唱给自己: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有生的日子天天快乐,别在意生日怎么过。
(纪颖老师摄于剑桥)
课程进行了一个月之后,时间划入11月,伴随着第一份论文压力的,还有另一个挑战-是否要申请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如果申请,博士的申报Deadline几乎和第一篇论文上交时间重合,那意味着除了在12月初就要上交第一份论文终稿外,还要提交博士申请材料以及最重要的研究报告(Research Proposal)。因为没有任何申博的经验,我对可能面对的难度并不确定。我所在的专业方向共有9人,其中既有来自美国的盖茨奖学金的获得者,也有英国志奋奖学金的佼佼者,她们告诉我选择不申请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剑桥这么短的学制里完成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一项就已经很有挑战,博士申请不但要花时间花精力写研究报告,而且即便是获得预录取,也要满足最终的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等级Distinction。这一级别是剑桥硕士三个通过级别中的最高等级,获得者屈指可数,实在是毫无胜算可言。现在回想,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并不知道接下来会面临怎样的压力与挑战,只是感觉无论多难,只要不放弃总会有机会,所以我和导师说了我的想法,准备申博。在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上交了论文,同时也提交了申博的研究报告。假期回国第二天,回到圣桥,坐在熟悉的办公桌前,我和伙伴们一起为这一季度的教师培训做准备。选内容,出框架,查资料,听教研,一周后,在上海SETRA师训营,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骨干教师和我一起探讨教学,探求教法。
(纪颖老师摄于剑桥)
剑桥的整个冬天都是在湿雨里浸泡的,在阴冷的一月,我的第二个学期开始了。原以为已经熟悉了剑桥的节奏,压力会小很多,可事实上比起第一学期的无知无畏,第二学期更像是虽然已经冷到牙齿打颤,但还是要自己只身一人跳进一个更大更深的冰水池。在每日的忙碌与冷雨交织中,一月中旬我收到了博士预录取通知书,心中感受到的不是拿到offer的欣喜,而是更加没有退路的一路向前。为了第二个学期的期末论文能拿到一等成绩,我开始一页一页去啃大部头的研究方法论,一篇一篇去阅读分析大量的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学术案例。剑桥冬天的夜好长,不到下午四点天空就黑透了,日出则要八点以后。所以早上六点起床时,窗外还是一片灰暗,沉睡的草地像众人退场的空旷舞台,安静,寂寥。沏一杯热热的黑咖啡,啃两片黄油饼干,清冷的空气混着丝丝的咖啡香,感觉这样坐在书桌前和笔记上的一行行文字一起迎来破晓的第一缕光也是件很期待很美好的约定。
三月,在进入第二篇论文倒计时的时候,我开始和国内的伙伴们一起启动今年SETRA年会(中国教学教研国际交流大会)的各项准备事宜,会场,宣传,主题,视频,图片,推送,当然还有确定本届大会英语场的所有外籍演讲嘉宾。每天的日程也变成早上和国内的伙伴们电话会议更新进度,白天上课,晚上论文。除了反复书信往来邀约专家来参加今年的年会外,三月底论文上交的当天傍晚我就飞抵美国和我的另一位伙伴会合,走访大学,拜访专家,参加国际教研会议,去聆听更多SETRA需要的声音,去邀请,去谈判,去找寻帮助我们实现SETRA愿景的双手。厚厚的转乘机票,擦肩的各色人群,支撑我们不断寻找下一份可能的是SETRA成立最初时的那个梦想,希望每一个平凡的你都因为SETRA而拥有一颗沸腾的心。
(纪颖老师摄于剑桥)
四月下旬,在上海参加完SETRA春季全国骨干教师研讨工作坊后,我返回剑桥,开始为最后的毕业论文做准备。虽然在第二学期时我和导师已经确定了毕业论文的基本方向,但经过之前两个学期的文献阅读积累和观点梳理,我意识到这项研究在英美已经很成熟了,如果执行既定的论文计划,应该会按部就班的完成,没有风险,但同时对我而言,也没有了挑战,没有了FUN。所以在进行论文框架的搭建过程中,我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放弃这个比较SAFE的论文方向,转到目前领域中的研究空隙,真正推导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样做的风险是可借鉴的直接文献资料会很少,所以不能局限于自己相对熟悉的单一领域,需要通过对延展领域支撑理论的综合理解,来搭建并推证自己的观点。我和导师认真谈了我的想法,他支持,这份信任对当时的我而言尤为重要。但冒险的代价是至少要花3-4周的时间重新查找文献综述的权威材料,重新搭建自己的论文框架。五月,当同学们询问我已经论文写了多少字时,我告诉她们还没开始,还在进行文献阅读。我理解她们眼里的诧异,也告诉自己,别急,严格执行计划,加油。
(纪颖老师摄于剑桥)
离DEADLINE倒计时七周,我开始着手写毕业论文,狭小的寝室变成了我最爱的书房,密密麻麻的日历上是不断调整刷新的每天需要完成的框架和内容,陪我度过书桌前每一分每一秒的,是窗外一排排迎风开到初夏的DAFFODIL黄水仙,和每日割草机肆无忌惮地横行之后弥漫在空气中的青青草香。清晨起床后,先细化当天的计划纲要,然后再读一遍前一天完成的部分。睡觉前感觉自我良好的内容通常在第二天清晨就会有了更好的版本,亦或是全面推翻的理由。或者中午到楼下食堂吃完午餐后,回来再读上午写的内容,观点,语句,用词,发现大有可调整的余地。甚至是写到下一章节时,意识到上一章节的某个相关段落可以有更夯实的陈述或者更加审辩的视角,于是紧紧抓住那一刻跳跃的思维,马上将观点记在本上,然后找到那一段落将新想法及时补充或替换。所以实际要求两万字的论文,在六周后初稿完成时全部章节几经替换加起来已近四万字。虽然墙上的日历每天都像吞噬时间的齿轮一样硬硬地不停地向我强势碾压过来,但这个过程更像是在搭建自己的思维宫殿,虽耗心力但也乐在其中。前一段读到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在《Ghost Writer》中的一段话,又把我带回了那段难忘的时光。他写到:“我把句子颠来倒去。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写了一个句子,把它颠过来,看了一下,又把它倒过去。接着吃午饭。吃过午饭又回来写另一个句子。接着喝茶,把新句子颠过来。接着把这两个句子再看一遍,又把它们都倒过去。接着我躺在沙发上思索。然后我又起来,把这两个句子都扔掉,另起炉灶,从头开始。这已经成了例行公事,要是我不这么做,不到一天,我就感到闷得慌。”
(黄水仙,纪颖老师摄于剑桥)
七月中旬,交完终稿两万字的论文后,我和重重的行李箱买票,回国,全部工作转到SETRA年会。为了能够让演讲内容更好服务于今年的大会主题BRIDGING THEORY AND PRACTICE,我开始和英语场13位来自英美加澳的外籍演讲嘉宾逐一确定具体演讲主题及主讲纲要。为了全国各地不同背景的参会教师更好受益于这一学术盛会,演讲内容从词汇到语法,从阅读到写作,从音乐到绘本,从兴趣到学术,从专项到技能。我们希望展现在大家面前的不单是各自光芒璀璨国际权威专家,更是带领每一位参会教师寻找名师梦想的GUIDING TEAM.
(纪颖老师摄于剑桥)
八月盛夏,SETRA大会筹备小组的所有伙伴进入倒计时,倒计时就意味着原本已经加班至八点的伙伴们需要晚上十一点后才疲惫地拖着自己回家;就意味着只有四位女汉子的项目销售组要在服务两千多参会教师几百名参会嘉宾的同时,与几十家会议展商协调细节;就意味着负责外联的伙伴需要连续飞往会议举办地,在温度持续超过40度的午后依然数次奔走搭建,审批,消防,公安等等各项手续。和这个忙碌的夏天交织在一起的还有我等待最终毕业论文成绩的焦灼,这种感受会总在不经意间闯进大脑,在疲惫的下午需要透透气在楼下排队等咖啡的时候,在办公室发完邮件抬起头望向炙烤的窗外的时候,在结束加班回到家里小区走过满地槐花的小路的时候。总之似乎不记得这个夏天都在忙碌什么,SETRA大会就如期而至了。九月十七日,凌晨两点半,录制完最后一个师训视频课程片段后,我和我的两个伙伴在办公楼下等待叫车回家,路灯下,能感受到他们言语中终于录制结束的轻松与成就感,也更能看到他们写在脸上的疲惫和眼底的困倦。凌晨六点,我前往机场,南京,我们来了。
(纪颖老师摄于剑桥)
也是在这一天晚上,我收到了剑桥的邮件,毕业论文最终成绩为一等优秀Pass With Distinction,确定博士录取。说实话,当时好像没有那么强烈的兴奋感,只是感觉这一章节终于有了可以翻过去的理由,而我还得马上投入一天后举行的大会。两天的会议有太多的细节一帧一帧定格在心里,看到演讲台上那些思考者用几十年的青春上好每一节课的坚守,看到演讲台下那些同行者用尽每一份心力不断提升不懈前行的付出。感慨在教室这个小小的舞台上,有太多个一直行走在路上的你,不愿蹉跎了梦想,希望用心用爱照亮更多孩子的远方。送给你英国诗人T.S. Eliot的那句经典:The journey, not the destination matters. 心在路上,不问所向何方。
(纪颖老师摄于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