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咨询
在线时间:9:00-17:30
免费咨询热线
基础分校
400-709-0015
国际部
400-790-2489
返回

版权所有:圣桥教育    辽ICP备11005283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沈阳

新闻内容 News Details

>
>
>
>
【思辨】如何看待《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对与错

【思辨】如何看待《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对与错

浏览量

过去一周多,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刷屏了。报道说有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升学牛校成都七中同步上课,很多人考上了本科,还有人考上清华北大,改变了命运。报道中,作者深入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禄劝县第一中学,详细叙述了禄劝一中开展直播后的学生分数变化及升大学人数。报道情节非常细腻感人,是一篇非常走心的文本,使所有读者都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到禄劝一中的孩子们通过直播屏幕对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热切希望与幸福感,以及使县城因此重新有了“人气”。

 

文章见报后,引起巨大反响,掀起人们对教育的讨论。一些人觉得直播教学是解决教育不公的良药,如网易丁磊看完报道,就激动地说:“要拿出一个亿来帮助这项计划继续落地,让知识无阶层流动,让中国处处都是学区房。”但也有人质疑它的作用有多大,直接拿出直播前后这几年“禄劝全县一本升学率一直是5%,几乎无提高”。而一位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硕士现身说法“我去牛津大学读‘网络教育’专业硕士,是因为我2006年上了一堂麻省理工的网络课,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那些说一块屏幕什么也改变不了的人,可能是因为他不是这块屏幕的受益者”。

 

我本以为这块直播屏幕的讨论会很快降温,原因是报道的“对”与“错”是很容易判别的,但现实并非如此。通过这番持续的争论,我看到另外一种现象——评论中较普遍的系统性思辨意识缺失。

 

系统性思辨就是思考问题要建立在一个完整的系统基础上来分析和考量相关的各因素及结果。一个最有利的结果应该是使系统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协调和相互配合,来实现总体的最优运行。这样的整体运作在学术上被称为系统工程,而促进系统优化的方法被称为运筹学。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系统复杂特性,因此教育问题是最应该用系统性分析视角来看待的。

 

对该报道,如何才能做到系统性思辨与分析?这里,我用国家重要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来举例,可以很容易被理解。

 

一个建设工程是否可行,必须在工程项目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三个阶段做出经济评价,经济评价指标满足要求了,项目才可行。而国家重要工程的经济评价必须包含“财务分析”和“国民经济评价”两部分。财务分析是以单体工程的投资、当地的财税和材料等实际价格来核算盈亏水平,计算出投资收益率和回收期等,即工程可以盈利并能达到一定需求水平,表示站在该单体工程的视角评价是可行的。但是,单体财务可行,不一定代表从国民经济整体角度可行。所以重要工程除做出财务分析外,还必须要做出国民经济评价,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即考察的对象是包含项目在内的国民经济大系统,除了计算项目的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外,还要计算分析项目的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即项目的外部效果。具体有如对材料价格等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修正(采用影子价格),运用能反映资源真实价值的价格,比照机会成本,并按照社会折现率等国家视角的经济参数进行计算分析经济效益费用比等,这样计算出的国民经济评价可行了,则表示站在国家的大系统视角评价可行。如此,只有财务分析和国民经济评价两者都可行,才表示该工程的经济分析可行

 

中国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复杂系统工程。所以,我们评价一个教育项目的可行与否,也该从单体和总体(大系统)两个视角来看待。对于中青报的这个报道,实现直播的贫困地区学校只是个单体工程项目,接受的学生提升是单体“受益分析”可行,而该项目在整个国民教育的可行性,我们在这里可称其为“国民教育评价”。若单体的“受益分析”和整体的“国民教育评价”概念和评价因数混淆了,则评价就要乱套。我看到对此报道的热论,多是两者混淆的,所以有各不服气、各说不清的现象。

 

用系统性思维分析来看,中青报的报道错了吗?答案是错了,也没错。关于对的方面,从报道的具体内容上看待个体,勿容质疑,我相信通过直播,禄劝一中学生一定会在分数提高和升学考试上有所收获,一定会有学生因此如愿升上大学或升上更好的大学,这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是现实的希望,也是命运的一种转变。所以,正确的方面是这篇报道对接受了直播中学的“财务分析”是正确的,也就是屏幕确实可能改变了个体的命运。关于错,中青报是全国性大报,对教育的报道首先应该以国民教育视角来引领观众,即该站在全国立场和全民族立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也就是看待一个教育项目是否可行,不要丢了“国民教育评价”视角。但这篇报道完全没有从这个大系统视角审视“项目”,就给出“可行性”的鼓励报道,这是中青报的最大错位与错误。如果这是一篇某个公司的宣传稿,因公司是仅依靠财务盈利即可行的,无需整体的“国民教育评价”,那么该报道则是一个非常优秀和成功的稿件。

 

至于,有人见到因屏幕直播而升上大学的禄劝一中学生——一个阳光的农大男孩,得出结论“他发光的眼神告诉我,他是真的受益了,作为教育者,我们最想看到的,难道不是学生的眼神中的光吗?”“它(直播屏幕)是一个催化剂,合理利用,是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个结论也是正确的,但这仍是一个“财务分析”正确,以此来谈教育则缺失了“国民经济评价”视角,只能是偏识,不能说服反对者。

 

如果中青报不错位,支持者也仅谈个体改变而不据此上升到国家教育层面,就不会产生难以消解的对抗纷争。

 

中国系统性评价欠缺的例子太多,最大最严重的是曾经的“大跃进”使我们遭遇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重损害,近的如几年前的电视、玻璃等一些行业严重产能过剩,这些都是大系统规划出了问题所导致的。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大问题,与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相关,尤其是与教育资源丰富度、社会保障程度、行业收入差距、社会诚信水平、公民权利保证、政府服务品质、公权力约束度、教师待遇水平、升学科目数量、地区贫富差异、社会担当精神等等都密切相关联。这些中的一方面出问题,都会引发教育问题或成为教育改革难以逾越的障碍。比如,社会诚信水平低,就难于真正实现自主招生;公权力不受约束和社会保障程度低,就会强化进名校改变命运的意识;升学考查科目少(英国可达70门左右,我国为7门左右),就会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等等。从教育大系统视角来看,谈七中直播考大学与七中直播提升素养是不一样的。如以考大学为标准,那么七中直播课程除了面对群体不同,其它则与社会上到处都是的中高考补习机构性质没有任何区别。两者都没有增加教育资源的丰富度,都没有改变大学招生数量,都没有顶破约束中国教育的天花板,禄劝一中的学生多考上,就有其它地方学生少考上,这才是现实。我们看到了考上的孩子们的“发光眼神”,那么我们没有见到的、被考上孩子挤下去的孩子们该是怎样的“忧伤眼神”?我想,这些不被看见的“悲伤眼神”所折射的,才是教育者们最应该思考的东西。

 

我们往往只相信眼前的,所以忽略了长远,也没有了见不到的。而那长远的和难以见的,才最可能是事物的本质。